新年,站在高山之巅
2018-01-08 / 阅读次数:2195
养浩然之气以立大志
守宁静之心以成大事
2017年的岁末,商业航天发展再次迎来了密集的利好消息。在国内,两大航天集团从全民所有制改制为国有独资;在国外,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实现了全年18次成功发射,展现出商业企业的强大生命力。在全球范围内,商业航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得到了国家航天部门、骨干制造商、主力运营商和评论界的一致推崇,同样也得到了投资界的高度关注。商业航天的黄金时代,就在眼前了。
踏上征程的商业航天
对于长期从事航天工作的人们来说,这种时候最应当警惕的,就是急功近利的情绪。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太多神话,互联网、股票、地产、比特币……似乎都在述说着一夜暴富的可能性。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任何行业的成功都和航天型号一样,都是在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和开发之后,积累起足够的技术、产品、人脉、渠道和资源,才能一飞冲天的。哪怕被认为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房地产,同样经历了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能力的显著提升。
互联网行业更是如此。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圣诞节里,有人找出了一张照片:1999年的圣诞节,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独自待在办公室里加班。这样的场景,对创业者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如今,贝索斯已经创办了蓝色起源公司,开始为联合发射联盟公司这样的传统发射服务巨头研制新一代火箭主发动机了。我们历数业界的风云人物,张朝阳、马化腾、马云、刘强东、马斯克、维勒……又有谁不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呢?商业航天的各个细分市场,无论是北斗导航、动中通、位置服务、二次应用,还是自己研制和发射航天器,都要走过艰苦的创业历程。哪怕是《卫星与网络》这样一本小小的行业杂志,从创刊到今天,也走过了漫长的十几年路程。
在2015年时,《卫星与网络》就曾探讨了商业航天的概念与发展阶段,提出了“航天+”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三个发展阶段。无独有偶,曾经担任美国联合发射联盟公司发射业务部副总裁的乔治·索尔斯近期撰写了题为《我对商业航天的一些思考》,文中提出了商业航天发展从1.0到4.0的演进。虽然两种阶段划分的着眼点有一定差别,但都指向同一个观点:商业航天还远远没有达到收获的季节。
从严格意义上说,今天的商业航天,包括美国产业界在内,也只是刚刚踏上征程。我们需要的,正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
二次应用可以先行
实际上,如果用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作为参照,也能得到类似的观察结果。互联网在80年代末进入中国,在1996年前后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在2002年前后陷入低谷;经过几年的辗转,在2005年前后再次迎来发展高潮,并延续至今。需要记得,互联网产业很早就提出了在线娱乐、电商等商业模式。这些模式是正确而有价值的,在2000年前后就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肯定。但在第一轮高潮中,因为带宽供应量、带宽价格、支付手段、重点性能等一系列技术瓶颈而未能实现。直到宽带网络、移动网络和高性能手机的出现,这些商业模式才得以实现并能够盈利。
商业航天尚且缺少类似的、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商业模式,更缺少高性能、价格合理的消费产品及服务。
因此,商业航天创业者们要想走上高速成长的道路,除了还有大量的前期工作要做,很多未知的路要趟,更重要的也许还有另辟蹊径,探索差异化的模式。
在国内现今的商业环境和政策环境下,我们设想的各类商业模式中,航天技术二次应用或许是周期比较短的一个。这种判断主要考虑的是二次应用可以引入不同领域的大量资源、想法和参与者,或者是借助其他成熟平台,以合作的模式,广泛参与其他行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在未知中摸索的时间会更短。
航天服技术的二次应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益处
类似的案例,我们在此前的社论中已经进行了多轮讨论。但需要注意的是,二次应用的主角是拥有成熟的市场渠道及成功品牌的技术受让方,而不是航天企业本身。这些受让方才是把技术转化成产品或者服务,面向消费者、面向最终用户的。航天单位只需要扮演好其中的一个角色就可以,绝不可以再坚持“我是总体”的思路。航天单位是时候要树立阳光大气、开放大方的合作者心态和形象了。正如北斗芯片是为移动终端提供位置和时间信息的,地图是用来帮助人们找到路线、景点、餐馆和加油站之类目的地的,主角是交付给用户的手机、平板电脑等应用终端,是位置服务应用,而不是我们这些北斗企业或者图商。
在一种场景下,航天单位可以比较快地实现成品销售和变现,那就是用户存在紧迫的需求,或者能够迅速替代某些价格极高的进口关键部件。但即使如此,也需要经历两三年的开发和测试周期,这是产品开发的固有特点所决定的,可见,其中耐心与恒心必不可少。因此,今天投放、明天就要看到收益这样的“考核”机制,显然是不可行的。除了研发,市场也需要培育期。更全面的企业,还要同步打造企业的文化,并在其中建设和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与口碑,这些都是需要时间来累积的。想想航天自身走过的几十年研发历程,这样的周期要求,并不难理解。
无论是在哪一种场景下,二次应用的技术出让方首先要做到的,是找到合适的受让方。这往往是二次应用产业开发的第一道拦路虎。为此,无论美国还是中国的政府机构都建立了一定的机制,来推动供需对接。民营产业界同样对此充满了积极性,包括"宇宙人"品牌在内的一系列对接机制正在筹建。这类机制成熟之后,不但能显著压缩供需双方互相寻找的周期,还能同步引入配套供应商和投融资机构、渠道机构,尽快让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工作开展起来。
新年新期待
做实事需要一定的周期。但是,当我们的商业航天界终于迎来收获季节的时候,或许会发现,这段日子也许没有那么艰苦,也没有那么漫长,而回报却是让人应接不暇的。休斯的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开通之后,几年之间就积累了百万量级的客户,造就了年收入千亿美元规模的产业。格里格·维勒的O3b系统已经出租一空,更多用户热切期待着他发射更多卫星。而成功之后,新的目标会马上浮现出来,新的征途会让创业者们无暇顾及曾经的纠结与辛苦。眼下的格里格·维勒正在忙于建设“一网”星座,而马斯克在2017年成功发射了18次,比欧洲和日本加起来还多,更多订单正排在他的日程表上。除了销售收入,庞大的投资也在源源不断地涌向这些成功者。
中国人的航天事业,同样积累了丰厚的技术成果。然而更宝贵的财富,就是年轻化的航天人才队伍。航天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类社会寻求和创造未来。我们已经听到了许多航天人表达了创业的意图和激情,无论是在两大航天集团的框架之下还是框架之外,今后几年都是这些中青年骨干投身商业航天、实现人生价值的黄金岁月。
2018年伊始,我们翻开新的日历,期待着他们在商业市场上大有所为,改变世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类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